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层发生了慢性炎症,是最常见的胃炎类型。它的主要特点是胃黏膜表层充血、水肿、炎细胞浸润,但没有明显的糜烂或溃疡。糜烂性胃炎则是指胃黏膜在炎症的基础上,出现了表层的糜烂,也就是胃黏膜表面有小的破损、脱落。糜烂不是溃疡,但比浅表性胃炎更进一步。很多人在胃镜后看到混合型诊断感到困惑。本文系统区分两者的发病特点、表现症状、胃镜下差异及治疗方式,帮助你清楚判断自己的胃病类型,合理饮食,不再一头雾水。
一、什么是“慢性浅表性胃炎”?
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长期慢性炎症,主要发生在胃粘膜的浅层。说白了,它就是胃粘膜发炎了,但伤得不深。
1、常见原因包括:
- 饮食刺激
- 长期吸烟、饮酒
- 精神紧张、压力过大
- 幽门螺杆菌感染
- 长期服用对胃不友好的药物
这种类型的胃炎,大多数时候症状不重,但容易反复发作。
2、常见症状包括:
- 胃胀、早饱感
- 餐后烧心、反酸
- 间歇性胃部隐痛
- 有时有轻微恶心或嗳气
这种炎症一般靠胃镜才能确诊,通过肉眼或活检看到黏膜颜色稍红、表面微肿。
二、那糜烂性胃炎是怎么回事?
相比浅表性胃炎,糜烂性胃炎意味着胃粘膜表层出现了轻微的剥脱或破损。但注意,“糜烂”≠“溃疡”。它只是表面小范围脱落,没伤到更深层组织,比溃疡轻,也比普通炎症重一些。多数糜烂是浅表性胃炎发展来的,比如长期没有治疗、生活习惯没有改变,胃粘膜就可能进一步受损。
糜烂性胃炎的症状:
- 餐前疼或空腹疼
- 上腹饱胀、疼痛加重
- 食欲减退
- 一些人还会伴有轻微胃出血
但很多糜烂是“安静的”,只有做胃镜才能看到小糜烂灶。所以平时不疼不等于“没事”。
三、慢性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的区别
慢性浅表性胃炎如果长期不管,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、肠化生、甚至癌前病变。糜烂性胃炎如果不处理,也有反复出血、进一步恶化的可能。了解两者区别,科学治疗和护理,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的胃。